icon 2023.05.18 【活動照片】

2023.05.17 科管院電影欣賞暨映後座談會【稻浪上的夢想家】

【2023 清大科管院電影欣賞暨映後座談會】
 
2023/5/17邀請到陳昱璁攝影剪輯師
帶領大家一同欣賞蕭菊貞導演的作品【稻浪上的夢想家】
故事中的靈魂人物梁正賢先生,號召池上在地農民推動有機米耕種
克服了連年虧損以及傳統勢力的壓力後
終於爭取到全國第一張米的身分證明——「池上米」產地標章
觀眾藉由電影見識到池上人如何靠著自己的力量,翻轉農村的命運
映後座談時間邀請到主講人陳昱璁攝影師與談貴賓林福仁教授、李丁讚教授一同進行Q&A互動,並由科管院永續長謝英哲教授進行主持
Q1:紀錄片的製作流程、如何將題材進行串聯?
✍️陳昱璁攝影師:與一般電影不同,紀錄片的拍攝有太多不可預期的事件,無法照著事前的流程進行。若有無法拍攝的素材則向農民索取過往留下的影片或照片,讓紀錄片的內容更加豐富。
Q2:紀錄片如何決定結束時點?
✍️陳昱璁攝影師:原先有預設以一年為期,後來因應米倉生活館的設立,所以又繼續拍攝到米倉生活館開館為止。
Q3:若要拍攝清華大學USR或清華大學對於新竹區域的感動影片,是否有什麼構想?
✍️林福仁教授:最重要的主軸應該是如何讓一個以科技為導向的城市,與周遭的鄉村共同創造城鄉永續的共同體,所有參與的行動者都是紀錄片可以陳述的。
Q4:未來清華大學在新竹區域有什麼可以做更多的,或是有什麼可以作為未來紀錄片的題材?
✍️李丁讚教授:李博士在香山經營的希望農場,他的經營模式很適合以紀錄片進行。李博士經營希望農場的目的是想證明「農業可以維生」。
Q5:當初池上推動產地認證時,農會及鄉公所遲遲不通過的原因?
✍️陳昱璁攝影師:因為產地標章的認證很嚴謹,必須是池上種植的米才能申請,當時池上的米價已較高,池上米的認證會產生一些利益問題。
Q6:是否還有其他區域也有類似的案例,能像池上一樣團結農民一同改變
✍️陳昱璁攝影師:許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家鄉也有像梁先生一樣的人,但較少聽到有其他類似的案例。
Q7:有沒有可能出現新漁民或新工人等不同的想法,或是應該會如何呈現?
✍️李丁讚教授:農業的特殊性是它們擁有自然的背景可以與土地互動,因此能開創的可能性很大,而漁民在漁村應該也有這些可能性;新工人與新農業較不同,可能是在工作時間、工作方式等方面有不同的形式,讓工作內涵與工作文化有更平等、更民主、更寬容的文化。
✍️林福仁教授:關於新漁民的部分,在花蓮有「洄游吧」,他們在進行食魚教育,推廣吃當地的魚,倡導海洋永續的概念。新工人的部分,若回到資本家與勞工的關係,勞動者可以組成合作社,讓工作者可以更平權、更容易協調。
Q8:拍攝紀錄片該如何賺錢?
✍️陳:拍攝紀錄片無法賺錢,還是需要依靠各方贊助。
Q9:在新竹有璞玉計畫,是否計畫中也有一位梁員外可以帶領這塊土地?
✍️林福仁教授:希望有更多的行動者能夠參與、關心璞玉田的計畫。清華USR計畫以幾位老師帶領,也與風盒子協會、馬武督咖啡合作社、城鄉永續生活合作社合作,希望能有更多行動者參與,對在地永續做出努力,讓璞玉田除了農業之外還有更多元的可能。
Q10:池上的成功是否是因為地區性?西部靠近都市的土地可能更有價值?
✍️李丁讚教授:東部與西部的田有不同的定位,雖然西部的農田競爭較激烈,但就城市與鄉村如何結合的問題,西部的田有更多的優勢。因為都市旁的土地更容易讓人接近,能讓都市人將農業成為生活方式。
bg-image
bg-image
bg-image
bg-im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