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股7月創下新高點紀錄,不只讓投資人荷包滿滿,部份學校校務基金同時有感增加。台灣的大學能仿效哈佛與耶魯等名校,靠投資打造重要新財源嗎?
7月中,台股迎來歷史新高2萬4416點。儘管後續有修正,絕大多數投資人仍笑開懷,其中還包含一群公私立大學教授。
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院長林哲群,和逢甲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劉炳麟不是幫自己賺錢,而是幫大學校務基金操盤,鴨子划水般為學校帶來上億收入,實現了教育部在28年前許下的承諾。
投資成為大學主要收入
時間回到1996年,當年教育部試辦校務基金制度,期待大學能積極拓展財源,一方面減少政府財政負擔,同時增加大學自主空間。2015年,進一步推動修法放寬學校投資限制。
但實施校務基金制度後,多數學校仍將錢存入定存而非投資,自籌收入難成長。長年研究大學財務結構,高雄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林宜樺直言,結果是政府給的補助不減反增,顯示大學太依賴政府。
翻開校務基金決算數,竟有七成國立大學短絀,拓展財源成效有限,僅有台灣大學、清大表現較佳,而清大無論是投資團隊、收益報酬與個股標的都相對透明,在2014年至2023年10年間,林哲群為永續基金操盤,年化報酬率達6.8%,超過勞保基金的5.14%,為學校帶來5.8億元收入。
在這波漲幅助攻下,他預估單是今年的報酬即上看4億元,逼近112年度的受贈收入4.3億元,投資逐漸成為清大的重要收入來源。
清大拚投資,花兩年打通行政程序
清大投資有成,是沉潛12年的成果。2012年,清大仿效美國哈佛與耶魯等名校的永續型捐贈基金制度(endowment fund),成立長期永續基金,透過孳息與股利等獲取長期收入。
林哲群同年加入財務規劃室,摸索法規並建立投資規則與篩選標的,兩年過後才有第一筆正式投資。
兩年說來雲淡風輕,其中牽涉許多「眉角」。例如,國立大專院校購入的股票屬於國有財產,要賣出前需要先轉為非國有財產,同時要校內投資小組決議通過,呈報教育部給財政部等部會,曠日費時。
林哲群摸索出一套SOP,將買賣所需的行政時間從一個月壓縮到兩週,交易過程更加順暢。
至於投資策略則走保守穩健風格,林哲群透露,目前永續基金規模近33億元,股票、股票型ETF和現金約各佔三成。
投資股票方面,他與團隊重視基本面,從公司體質、市值與股東權益報酬率(ROE)等標準中,自上市櫃近2000檔股票篩選出100檔,從這份名單裡挑選企業投資。就算有親友或校友任職100檔外的公司,也不會影響決策。
為響應永續理念,2021年時投資名單進一步排除以煤、石油和鋼鐵工業等為名的ETF和個股,如今手握主要股票,包含台積電、鴻海、中華電信、中華開發和富邦等。
清大從投資賺來的錢成為活水,部份資金用於宿舍維運。(謝佩穎攝)
效法哈佛,打造穩賺不賠法則
10年來清大投資績效好,引來多所學校請教,甚至有投信公司董事長率隊拜訪,他因此一度在2020年開設「校務基金投資操作實務研討會」授課。
他強調穩賺不賠的關鍵,首要是校方的高度信任與支持,二是從哈佛學到的投資心法,明確知道沒有贖回壓力。這兩項原則陪伴他順利挺過股災。
2020年3月,美股四次熔斷迎來股災,台股受波及,清華永續基金帳面損失一度達1.8億元。「我一個月薪水才十幾萬,1.8億是什麼概念?」林哲群回顧,當時壓力極大且過程煎熬,然而他與校方都相信且支持既有投資策略,在股災時勇於加碼,終於苦盡甘來。
投資雖然有好成效,但他提醒這套方法並不適合散戶學習,原因是散戶資金少且有贖回壓力,很難像大學的永續基金一樣,能佈局超長線,逢低加碼買進以分攤成本。
清大從投資賺來的錢成為活水,挹注在宿舍維運、後醫系軟硬體設備與旭日獎學金等處,更吸引校內系所願意投入永續基金,獲取2%以上的回饋。
「很多傑出校友一捐就是幾億,坦白講一般老師根本辦不到,」林哲群坦言,他雖捐不了鉅額資金,操盤基金卻帶來間接捐款的成就感。
逢甲操盤收益翻倍,私校最亮眼
財源有限的私立大學,也開始使用自有基金進行投資。撇除長庚大學、亞東科技大學等財團支持、帳面有大量母公司股票的學校。逢甲大學在109至111學年度間的投資收益與投資基金收益總和翻倍成長,從5600多萬增加至1.35億元,年化報酬率近15%,在私校群中表現亮眼,幕後操盤手即是身兼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的劉炳麟。
逢甲從2000年開始投資,初期由學校自操,之後委由外部投信公司代操。2019年轉為自操加代操的模式,但都需要定期向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報告,而劉炳麟主要負責自操部份。
劉炳麟從研究所時代就開始接觸,有多年投資經驗,操作校務基金的投資心法與林哲群相近,因為沒有贖回壓力,選擇長線穩健佈局體質好的公司與ETF,但股債配置較清大積極,達八比二,近3年自操為逢甲帶來上億收入。
他提醒,適當投資有助校務發展,但不應該視為本業。換言之,校務基金投資不是單純為了賺錢,而是為了幫助校務更穩定發展,如去年多數私校普遍調薪4%,逢甲一口氣調了8%,「如果跟哈佛一樣有500億(美元)基金,就可以讓學生免學費了,」他笑說。
投資成為清大重要收入來源,有助校務運作。(謝佩穎攝)
求永續,向美國名校看齊
大學成立永續型捐贈基金,逐漸成為趨勢。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今年2月底公開宣布,將成立永續型捐贈基金,效法美國常春藤盟校透過股利或孳息收益來運作,力拚2035年達到500億元規模。
清大為求制度健全與永續,從去年聘專任經理人操盤,林哲群功成身退,同時找來3名清大學生跟在經理人旁實習,希望這群學生熟習清大的投資做法,未來有機會返校服務幫忙操盤。
儘管投資能成為學校財源活水,林宜樺仍建議,學校應先了解自身定位與體質再行動。若基金規模小,可先從募款做起再談投資。
世界與產業瞬息萬變,育才成本預期將愈來愈高,投資績效的表現優劣,將成為未來大學的新戰場。
(責任編輯:宋玟蒨)
本文來自: 天下雜誌 文章連結: 清大教授幫學校賺6億,直擊選股心法!台灣的大學能學哈佛,校務基金自己賺?|天下雜誌 (cw.com.tw)
本校教職員工生等可使用連結註冊天下雜誌會員,能免費暢讀一個月! https://sn-exchange.cwg.tw/serial-group/102842733/serial/24cwcampus